小三法司
1、清朝三司会审
清制,凡是死罪中应处斩、绞的重大案件,在京的由三法司会审,在外省的由三法司会同复核。在京的会审之案,先由“小三法司”即大理寺左、右寺官及都察院有关道监察御史到刑部与承审司官一起会审录问,叫做“会小法”。审毕,小三法司各以供词呈报堂官。然后,大理寺堂官(卿或少卿)、都察院堂官(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)挈
2、三法司,大理寺,各是干什么的?为什么刑部的案子经常交由他们会审?百度...
在京的会审之案,先由“小三法司”即大理寺左、右寺官及都察院有关道监察御史到刑部与承审司官一起会审录问,叫做“会小法”。审毕,小三法司各以供词呈报堂官。然后,大理寺堂官(卿或少卿)、都察院堂官(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)挈同属员再赴刑部,与刑部堂官(尚书或侍郎)一起会审犯...
3、三法司的历史渊源
清制,凡大辟(死刑),御史、大理寺官会同刑部司员覆核,称“会小三法司”。录问既毕上报长官。再由都御史、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、侍郎复核,称“会大三法司”。三法司将审核结果,奏报皇帝,由皇帝召大臣覆按后执行。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、府(州、厅)、县三级。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...
御赐小仵作三法司和神策军是什么部门 它们真实存在吗
三法司是唐宣宗专门设立的办案部门,由安郡王萧瑾瑜掌管,天下刑狱事务都要经手三法司,所以萧瑾瑜很看重仵作之能,每年都会在京城安排仵作遴考,只要有验尸断案的能力的仵作都可以留下来,为朝廷效力。萧瑾瑜在查案的过程中总是受到神策军的阻挠,神策军的背后是秦栾,而秦栾是皇帝身边的人,萧瑾瑜不敢轻...
三司会审是哪三司?
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。"三司"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,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、司空、司徒三法官,后世也称三法司。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、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;唐代以刑部尚书、御史中丞、大理卿为三司使;明清两代以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为三法司。汉代以来,凡遇重大案件,由主管...
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发展
清的中央司法机关是以刑部为首,大理寺和负责监察的监察院为辅的司法制度。2、司法制度:明代地方司法机构有省、府、县,省一级设有提刑按察司,其是古代出现的较为独立的地方司法机构。清代地方司法分州县、府、省按察司、总督四个审级。3、廷杖与厂卫:廷杖。廷杖不始于明,廷杖真正影响和制度化...
三法司中,谁的职权最大?
凡未经大理寺评允,诸司均不得具狱发遣。大理寺审理案件,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狱。弘治以后,只阅案卷,囚徒俱不到寺。重大案件,由三法司会审,初审以刑部、都察院为主,复审以大理寺为主。都察院: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、弹劾及建议机关 依我看在定罪上以大理寺为尊。就像明朝司礼监权力高于六部内阁一...
大理寺 都察院 刑部, 在古代都是具体干嘛的??怎么分类的??
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为三法司,一般重大案件都是三法司会审,有点像现在的公检法一样。刑部:有点类似于当今的公安部+法院的组合,同时因为古代缺少立法机关,刑部也充当一点立法机关的职责。都察院:主要是评议审查官员,有点类似于当今的纪委书记,同时还有点人大的职责,此外,明朝规定在外任职的...
明代三法司(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)的地位有高下之分吗?
明代三法司主要职责:大理寺的主要职责,是审核天下刑名,维持司法公正,防止产生冤假错。在中国历史上,大理寺与刑部、都察院,合称三法司。三法司之间的分工是,刑部职掌天下刑名;都察院职掌稽查纠察;大理寺职掌复核驳正。任何刑名案件,未经大理寺的审核复查,刑部和都察院,均不得具狱发遣。特别...
明朝四大组织:东厂、西厂、锦衣卫、六扇门,它们哪个更厉害?
三法司为了办案,自然就需要有捕快、差役,以及密探之类的人员。这些人就被百姓们统称为“六扇门”。之所以有此称呼,完全是因为古代衙门的大门,通常由一个正门,加两侧的两个小门组成。这三个门,共有六扇门板,所以,百姓形象的呼之为“六扇门”。而在民间传说中,“六扇门”成了一个办理大案的朝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