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财盈积什么意思?

离火2025-07-10 04:2433 阅读10 赞

一、佛教中的五戒、八戒、十戒各是什么?

五戒是: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邪淫,四不妄语,五不饮酒。八戒是:一戒杀生,二戒偷盗,三戒淫,四戒妄语,五戒饮酒,六戒着香华(即不戴花环,不涂香),七戒坐卧高广大床,八戒非时食(即过午不食)。十戒是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、不涂饰、不歌舞及旁听、不坐高广大床、不非时食、不蓄金银财宝。

佛教中的五戒、八戒、十戒各是什么?

二、佛经中教导女人怎样气质优美

一、资财盈积,王贼水火及非爱子,不能散灭。二、多人爱念。三、人不欺负。四、十方赞美。五、不忧损害。六、善名流布。七、处众无畏。八、财命色力安乐,辩才具足无缺。九、常怀施意。十、命终生天。是为十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,得证清净大菩提智。复次龙王。若离邪行...

佛经中教导女人怎样气质优美

三、在家修行哪五戒?

总之,不与而取,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,都叫做盗。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:一、资财盈积,王贼水火,及非爱子,不能散灭。二、多人爱念。三、人不欺负。四、十方赞美。五、不受损害。六、善名流布。七、处众无畏。八、财命色力安乐,辩才具足无缺。九、常怀施意。十、命终生天。三、...

十善业道经原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介绍

能断一切诸恶道苦,常念、思惟、观察善法,令诸善法念念增长。善法包括人天身、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。十善业道为:永离杀生、偷盗、邪行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欲、瞋恚、邪见。离十恶得诸善:离杀生得十离恼法,如普施无畏、常于众生起大慈心等。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,如资财盈...

佛教规矩

律藏,音译毗奈耶藏、毗尼藏,意译调伏藏,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,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;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,佛陀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而定的规范,是随犯随制,属随缘制戒。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,亦即“戒”由律藏所诠说,而律藏则为“戒”的根据典籍。佛陀入灭后的初夏...

...还是相对于事的?”十善业"这十条各自的意思是什么,范畴是什么...

何等为十?一、资财盈积,王、贼、水、火,及非爱子,不能散灭;二、多人爱念;三、人不欺负;四、十方赞美;五、不忧损害;六、善名流布;七、处众无畏;八、财、命、色、力安乐,辩才具足无缺;九、常怀施意;十、命终生天。是为十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,得证清净大菩提智。 复次,龙王!

五戒是根本戒,那五戒中有没有根本戒?

五戒之中,除了酒戒是遮罪,其余都是性罪,意思就是就算不受戒,做了那四件事情一样是有过失的,但是当然依情形果报有轻有重。受戒又犯戒,其中情节严重的,称为不可悔,不过大乘佛法还是可以忏悔的,不过即便忏悔清净,那是就戒罪而言,不是性罪。比如犯戒杀人,依大乘忏悔的方法,忏悔灭罪了,是...

学佛的人应如何对待公共物品?

1.“一物不予取即是盗”,偷盗是十不善业之一。现世报就是贫穷苦楚,来世果报在地狱,转世还得偿还所盗之物。因此偷盗不能做。别人做不做,那是他的事,果报也是他自己受。做了的才是真傻。很多人得一些病原因就是随意盗用公物,随意损毁公物,果报已经现前,自己还不知。2.别有意多拿,能退回...

皈依受几戒

3、八戒三皈───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。4、十戒三皈───沙弥(尼)受十戒。5、具足戒三皈──比丘(尼)受大戒。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“五戒与十善”,其核心内容是“一心向善,诸事莫恶”。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。“三皈依”,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,和“五戒”不同,“三皈依”有着...

佛教五戒里面中的“不盗”是什么意思?

不与取,巴利语adinnàdàna。由adinna(没有给与的)+ àdàna(拿取)组成。凡是任何属于他人所有之物,未经物主的允许而取为己有者,即是不与取。具足四个条件构成不与取,即:1.属于其他人类所有的物品;2.明知为他人所有之物;3.以盗心;4.偷取。在律注《普端严》和《疑惑度脱》中...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