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银额是什么意思?

离火2025-07-08 20:4549 阅读11 赞

一、丁银的意思是什么

在明朝时期,根据人口数量征收的税银被称为“丁银”。这一税收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比如,王世懋在其著作《二酉委谭摘录》中有记载:“炊方熟,会里长至门索丁银,无以应之。”这段描述表明,当地居民在做饭时突然被里长要求缴纳丁银,而他们却无法及时支付。丁银的征收方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。例如,黄六鸿在其编

丁银的意思是什么

二、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清朝赋税制度

康熙年间,丁银负担极为繁重,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,甘肃巩昌更高达八、九两。农民因不堪重负,被迫逃亡,拒绝交纳丁银,造成丁额无定,丁银难以征收。于是,康熙五十一年宣布,以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,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,被称为"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"。雍正年间,清朝政府进一步采取了"地...

三、关于"摊丁入亩"和"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"。。

为了稳定收税的数额,确知人丁的实数,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出流亡,“任意行走,结成党类”,将对清朝的统治不利。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(1712 年)宣布,即以五十年(1711 年)全国的丁银额为准,以后额外添丁,不再多征,叫作“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”。“永不加赋”只是不...

关于"摊丁入亩"和"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"。。

四、清朝从康熙时就实行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百姓的负担为何并未减轻?

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二月,康熙皇帝下诏宣布将全国的丁银总额固定,不再增收,此即“滋生人丁、永不加赋”。此项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,鼓励人口增长,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。另外丁银的固定使得为躲避丁税而逃亡的人大大减少,有利于社会稳定。康熙大帝是金口玉言,在敬天法祖的清朝,继任的历...

清朝从康熙时就实行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百姓的负担为何并未减轻?

不再以人头数征收赋税叫什么

摊丁入亩制度的核心内容:是将原本按人口征收的丁银(即人头税)并入田亩之中,统一按照田地的数量和质量来征收赋税。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赋税制度从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为主。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背景:主要源于清朝雍正年间,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人丁税带来的社会问题,清政府决定进行赋税制度改革。雍正帝...

永不加赋的意思是什么

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再加重赋税。这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,具体解释如下:固定丁银税额:康熙五十一年,康熙帝宣布将当时的丁银税额固定下来,不再增收。这意味着各省督抚需要将现行钱粮册内的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,以后无论人口增减,丁银税额都不再变动。新生人丁不征钱粮:...

古代历史上,为什么生男孩叫“添丁”,生女孩却叫“添口”呢?

清代有一个转型。康熙五十一年宣布,以五十年(1711)的丁银额为准,以后即使额外添丁,也不再多征丁口税,因此叫作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。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。到了清朝雍正二年(1724年),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,故称为地丁,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,废除了以前的“人头税”。

详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?康雍乾执政时间?

康熙(1662~1722)时,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,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,甘肃巩昌至八、九两。农民被迫逃亡,拒绝交纳丁银,以至形成丁额无定,丁银难收。于是康熙五十一年宣布,以五十年(1711)全国的丁银额为准,以后额外添丁,不再多征,叫作“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”。雍正(1722~1735)时,清朝政府...

清代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

在康熙年间,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沉重,山西等地每丁纳银高达四两,甘肃巩昌更是达到八至九两。农民为逃避重负,纷纷逃亡,拒绝交纳丁银,丁额不定,丁银难以征收。为此,康熙五十一年,朝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基准,此后新增丁银不再增收,这一政策被称为“圣世滋丁,永不加赋”。雍正时期...

中国古代以来赋税制度的发展沿革?

以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,以后额外添丁,不再多征。雍正时,清朝政府采取了“地丁合一”、“摊丁入亩”的办法,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。清代咸丰以前的税法,大抵因袭明代;较明代所增加者有契税、当税和牙税等项。例如,顺治四年规定民间卖买土地房屋者,由卖主依卖价每一两纳税银三分。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