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照法师讲法

离火2025-07-07 17:2093 阅读29 赞

一、达照法师:一念三千(三)

二、第一步指出“一念”是“根尘相对”的一念心起,这就是所谓的一念阴妄之心,也即我们常说的“妄想”;第二步是这个妄想的总体属性,即这一念心必定可以归属于十界当中的一界,比如生起杀生的念头就是地狱的属性,是我们容易知道的心理状态;第三步更重要的就是“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,于一念中悉皆备足”,这里说明了每一个念头(无论是善的,

二、达照法师根尘脱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?

根尘脱落时,修行者会体验到一种超越生死、领悟无我之境的状态。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:根与尘的分离:在根尘脱落的过程中,修行者的眼、耳等感官虽然仍然接触外界的事物,但内心已经不再对这些事物产生分别和妄想。目光内敛,虽清晰感知眼前景象,却无任何执着和挂碍;耳朵听见声音,也如风吹过...

达照法师根尘脱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?

三、达照法师:《楞严大义》见道之十一

达照法师解析《楞严大义》中见道之十一:性能与心性的交融 在佛法的深奥世界中,识精元明的显现并非单纯的眼见或耳闻,而是心性与性能的微妙互动。佛言,见即真心,如同眼根捕捉六界之妙用,然而,见闻觉知的生灭法并不等同于真心。以眼见佛性为例,正如《大般涅槃经》所示,即使失去视觉,耳根的性能并未...

达照法师:《楞严大义》见道之十一

达照法师:一念三千(三)

总结来说,天台宗关于“一念三千”的修行规定,具有以下特点:一是强调选择正确的修行道路;二是明确“一念”与“三千”的关系,强调“具”和“即”的重要性;三是提出两种修行方法,一是通过推检体验无所得,二是选择每一念中具备的佛界性质。这种修行方法既灵活又实际,是达照法师对“一念三千”理念...

达照法师:附体究竟是怎么回事

第一,精魂鬼魅附体:就是人、畜、鬼三道众生的各类精怪附体。精:如狐狸精、蛇精、黄鼠狼精等畜生道的动物修炼成精之后,具有一定的神通力量,在特殊的机缘下,就可能附在人的身体上。魂:如灵魂附体等人道众生的过去业报关系,而导致了附在他人身上,却只能说自己的话,这是一种业报而不是神通所导致...

达照法师:《楞严大义》见道之十一

达照法师在《楞严大义》见道之十一中主要解析了性能与心性的交融。以下是关键内容的解析:性能与心性的互动:佛法的深奥世界中,识精元明的显现是心性与性能的微妙互动。见闻觉知的生灭法并不等同于真心,真心是心性与性能的交融体现。正知见的重要性:修行应注重正知见而非妄想,理解事物的性能而非仅停留...

达照法师:一念三千(二)

这是圣严法师对“一念三千”中的修行指导。 我们再来看演培法师的解释,在他著的《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》一文中,认为:“一念之心,本具三千世间,是微妙实相的构造”19。他从智者大师《法华玄义》卷九的“十乘观法”入手,解说一念三千的不思议观境,从理论上阐发了智者大师所说一念三千的思想特征,但他并没有对...

达照法师:修行的用心处

佛法讲心地法门,用功者当于心地上做功夫。然则何谓心地功夫呢?首先明了「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圆。」第六识和第七识就是用功下手处,用心修行处。如何用?六识妄想攀缘心须用佛号或者持咒、观想等法,令其制止稳定,妄想调停之后,即第七识无粗妄想状态独露无遗。若是利根者,迳直从七识下手...

达照法师: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

达照法师: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四 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,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?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:十方的一切如来,他从成道以后一直都会怜念众生。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称为十方,十方如来,不是指一个阿弥陀佛,或者一个释迦牟尼佛,是指一切空间当中的所有的佛陀。怜,...

达照法师:得定的过程

第二个叫细心住,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,身体不必用心调正,自动平衡。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,坐久也不疲倦,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,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。有一个三昧叫持身三昧,就是一坐下来,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,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。特别是有些人结手印,手印举起来要费力气的...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