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水清明节扫墓风俗介绍
一、为什么孔子后裔在曲阜孔林举行清明家祭?
孔子死后,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,那时还是“墓而不坟”(无高土隆起)。到了秦汉时期,虽将坟高筑,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,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,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。1994年12月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每年清明节期间,海内外孔子后裔都会回到祖茔孔林扫墓,祭拜祖先,称为“家祭”。上至孔家七十代“广”字辈耄耋长者,下至七十九代“...
二、关于春的风俗
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。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、方式不尽相同。一般说来,北方人重墓祭;南方人则多借此踏青郊游。[来源请求]民间还有插戴柳枝、放风筝、取薪火、画蛋、斗鸡、荡秋千等活动。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、苗族、蒙古族、纳西族等少数民族。在越南、韩国等地,清明节...
三、下面哪首诗不是描述清明的
清明节5个传统习俗:1、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,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。古往今来,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,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,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。在祭祀扫墓时,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,添加一些新土,然后摆上供品,燃香祭奠,或烧些...
四、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
清明时节,梨花飘落,祭祖的人群熙熙攘攘;花瓣飞舞,寄托着哀思;细雨蒙蒙,无尽的悲伤;燃烧的纸钱,哭泣的声音,传递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。关于清明节的由来,有一个故事:春秋时期,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追杀,逃亡国外。在荒山中迷路,食物短缺的情况下,介子推割肉烤熟递给重耳充饥。重耳在外流亡...
五、古人也喜欢踏青吗 古代踏青习俗的由来
由于清明扫墓,正值春光明媚,草木返青,田野一片灿烂芬芳。扫墓者往往“哭罢,不归也,趋芳树,择圃,列坐尽醉”,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。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: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墓笙歌收拾去,万株扬柳属流莺。”对当时春游自昼及暮,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...
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吗?
清明上河图宽24.8厘米、长528.7厘米 ,绢本设色。作品以长卷形式,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,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(又称汴京,今河南开封)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,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,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。汴河 自河南开封市西北的蒗荡渠,经开封...
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
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,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。传统节日形成,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。
汉族风俗习惯
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—四月六日 祭祖、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,主题: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,当日女子拜织女,以求自己心灵手巧,嫁得如意郎君; 男子拜魁星,以求金榜提名,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,俗称七月半、鬼节,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...
春季旅游为什么又叫做「踏青」?
随着时代的演进,“祓禊”风俗已逐渐消失,但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,到郊野寻芳探胜却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活动。到了现在,春游跟踏青应该有了不同的意义。一般春游就说春游,特别是学生组织的外出活动,而说踏青,现在一般也认为是清明时候的扫墓踏青活动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