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清冬至搓圆来历介绍
一、儿歌冬至搓丸
其仪式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,在祖先神主龛前,陈列簪花寿面等吉祥供品。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箩,箩中盛有糯米磨成的粉粞,点缀有福桔、红箸、四季花等。搓丸时,全家男女老幼团坐在大竹箩周围,边搓丸、边唱儿歌,搓丸分搓和捏两种,搓的有圆球和圆条,捏的则形状不拘。大人喜欢捏寿桃、蝙蝠(福)等象征吉利的物品;小孩所捏则不一定符合祥瑞,全
二、冬至搓汤圆的意义
冬至搓汤圆的来历《八闽通志·兴化府风俗·冬至》载:“前期糯米为丸,是日早熟,而荐之于祖考。”这就是“冬至暝”“搓丸子”和冬至早以熟的“甜丸子”祭祖的民俗。冬至前一夜,莆俗叫“冬至暝”。这天傍晚,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,灯光如昼,寓意事业辉煌。桌上以红柑为“果岳”(即是把红柑堆叠...
三、冬至时为什么要在口袋里放米
冬至是农时节令,在福清是个民间节日,叫冬节。冬节有两项民俗活动,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,一拜祖宗,二搓圆。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劝围坐一起,点红烛,插搓 米时,放鞭炮,然后搓糯米粉。家长搓"米时 母","米时 母"有银元、元宝锭等人们祈求的东西形状。小孩们一边搓米时,一边唱"搓 米时 歌...
四、冬至圆的由来
冬至圆的由来:冬至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日,没有固定的时间,冬至时,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此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,夜晚最长,冬至的时候,北方人一般吃饺子,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,此时的节令食物则是汤圆,因此就有了冬至圆的说法。在古代社会,冬至前几天,每家每户就已经开始准备冬至所需的祭品,同时准备做...
五、冬至圆的由来
地域特色:在冬至时,北方人一般吃饺子,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,人们则选择吃汤圆作为此时的节令食物,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冬至圆。制作过程:在古代社会,冬至前几天,人们就开始准备做汤圆。首先把糯米浸入水中,然后磨成米浆并榨干水分。在冬至的前一天夜晚,家家户户的人们集合起来,一起把米浆搓成圆子...
冬至圆是什么,冬至圆的历史由来
古代农业社会,冬至前一两天,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,并准备做汤圆,先把糯米浸水,用石磨磨成米浆,压榨水份后,在冬至前一夜,各家大小集合起来,把它搓成圆子。圆子又分为红白两种,红的叫“金圆”,白的叫“银圆”。冬至那天,天还未亮,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,先敬天祭祖,再阖家围吃...
冬至为什么要搓汤圆
冬至前一晚的夜,是一年之中最长一夜,为什么?因为这一晚,家家户户磨米、搓汤圆,搓好的汤圆要放到冬至一大早祭祖后,才能轮到大家吃,而小孩子嘴馋,看着搓好的汤圆又不能吃,睡又睡不着,盼着天亮,等的好“心”苦,长夜漫漫,等到天荒地老,好长的一夜,东方出现曙光,汤圆也完成祭祖使命,该叫醒小孩子...
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以上
冬至,也叫冬节。在我们福清家家户户在冬至前一天晚上都要搓圆,福清人叫“搓米时”。搓圆代表团圆,在民间还有“吃了冬节圆多一岁”的俗谚。 冬至前夕,家里就备好了福桔、筷子、蜡烛、圆簸箕和糯米粉。晚上,吃完团圆饭,家里人围坐在一起,准备搓圆了。 妈妈在桌上摆好圆簸箕,圆簸箕前方好一对红蜡烛,寓意...
福州冬至吃什么
福州冬至主要吃以下几种食物:吃“米时”:食物介绍:“米时”是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浆后,压成半干状态并搓成的圆形丸子。煮熟后,外层会粘上豆粉和糖。文化寓意:搓“米时”也称“搓圆”,寓意团圆;“米时”则象征“时来运转”。在制作时,桌上还会放置一些象征吉祥的物品,如红桔、红筷、纸花等。
冬至搓汤圆的来历
篇一: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在 潮汕地区,冬至又称“小过年”,是民间一个大节日。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、鸡、鱼等三牲和果品,上祠堂祭拜祖先,然后家人围桌共餐。在 沿海地区,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,为渔民祈福,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。潮汕有“吃了冬节圆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