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五山西风俗

离火2025-07-08 07:0725 阅读11 赞

1、山西民间面塑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山西民间面塑在七月十五与送面羊的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这一习俗既体现了丰收的庆祝,也蕴含了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亡者的祝福。一、七月十五面塑习俗的文化内涵 源于佛教与道教:七月十五又称“鬼节”,源于佛教的“目连救母”故事以及道教的地官赦罪理念,象征着丰收和对祖先的敬意。情感交流与祝福:人们通过蒸制面塑,特别是面羊,来表达对亡者的

山西民间面塑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2、山西民间面塑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1. 山西的七月十五节日,俗称"鬼节",其源远流长,与佛教的"目连救母"及道教的地官赦罪教义紧密相连。2. 此节日是对丰收的庆祝,以及对祖先们表达敬意的时刻。当地民众通过制作面羊来寄托对逝者的祝福和思念之情。3. 在七月十五日前,山西乡村的妇女们会聚在一起,用上好的白面通过搓、捻、剪、...

3、山西民间面塑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每个民俗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,山西七月十五的面塑习俗也不例外。这个节日,又称"鬼节",源于佛教的"目连救母"故事,以及道教的地官赦罪理念,象征着丰收和对祖先的敬意。人们通过蒸制面羊,寓意对亡者的祝福和情感交流。在节日前,乡村的妇女们聚集在一起,用精细的白面,通过搓、捻、剪、压...

山西民间面塑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4、山西民间面塑的七月十五与送面羊

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,上坟祭祖,馈赠亲友,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。从传统风俗讲,七月十五称为“鬼节”,源于佛教“目连救母”的传说: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,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,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,其苦难忍,目连求于佛,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,置五味百果...

5、7月15为何在山西高平寺庄一带不烧纸祭祖,但有给老人送羊的风俗。

梁武帝时,佛教定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,以佛经“目犍连救母”故事,宣扬佛法解脱亡人倒悬之苦。历史上三教合流于此节“孝亲”,在过去多神崇拜的山西民间更是礼重行隆。这种礼重行隆,表现之一就是家家蒸制面羊,祭祖分食之外,还要馈送亲友,为晋地特点。面羊馈亲,主送外甥。此俗起源于沉香劈山救母...

7月15为何在山西高平寺庄一带不烧纸祭祖,但有给老人送羊的风俗。

七月十五习俗之面羊面人 七月十五田间挂五彩纸

七月十五的习俗中,面羊面人的意义及田间挂五彩纸的由来如下:面羊面人的意义: 面羊赠小辈:在山西一带,中元节前长辈会蒸面羊赠送给小辈孩子们,面羊谐音为祥,寓意吉祥。此外,面塑还包括十二属相及其他各种造型,统称为花馍,现在也叫面塑。 姥姥送面人:这个风俗源自隋唐时期,相传隋末荒旱年间,一...

七月十五蒸面的寓意

山西和河北等地,每年农历七月十五,都有家家户户蒸面羊并互相赠送的传统习俗。在这一天,舅舅或者姥爷会送给外甥面羊,而外甥家也会热情地款待舅舅或姥爷,共同祈求吉祥和平安!小时候,每到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,我就兴奋不已,围着母亲看她捏制面羊。除了面羊,母亲还会展示她的手艺,捏制一些鱼、...

七月十五习俗之面羊面人 七月十五田间挂五彩纸

七月十五习俗之面羊面人 1、七月十五做面羊 在山西一带,中元节前要蒸面羊。主要是做长辈的祖母、姥姥、母亲、姑姨们要蒸面羊赠给小辈孩子们。所谓羊,谐音为祥。面羊包括十二属相,羊只是其中一种。有手巧的还做成猪八戒背媳妇,鱼闹莲、老鼠闹葡萄、爬娃娃和小松鼠、蝴蝶、鸟雀等造型,也做些...

中元节有哪些传统风俗

在河北省,南皮县的人们会在七月十五日携带食物如水果、肉脯、酒和纸钱前往祖先墓地祭扫,同时还会在田间放置麻谷,称为“荐新”。广平县则以新鲜食物祭祀祖先,并赠送外孙果蔬和蒸羊,称为“送羊”。清河县则有上坟祭扫的习俗,并赠予女儿蒸面羊。山西省的风俗各异,永和县读书人会在节日祭魁星,长子...

中元节的风俗有哪些

河北:泊头市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、肉脯、酒、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。并持麻谷至田梗,称为“荐新”。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,并准备果蔬、蒸羊送给外孙,称为“送羊”。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,以蒸面羊赠送女儿。山西: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。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...

热点